发布时间:2022-03-07 来源:本站
大型三级医院中HIS系统每年新增的数据量为 100G左右,PACS影像系统每年新增的数据量为80T左右,是HIS系统数据量的800倍!PACS影像数据占医院信息化数据总量的80%。国家法规要求医疗电子病历保存30年以上,医疗影像数据保存15年以上。
医疗PACS影像数据占比达到80%
近年来,由于PACS影像设备分辨率不断提高,比如CT从64排发展到256排;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推广应用,薄层CT使用越来越多,从5mm层厚扫描改变为1mm层厚扫描;为了减少患者检查排队时间,医院引进了越来越多的CT/核磁等检查设备,这些因素使得医疗影像数据每年增长高达30%以上,而且给数据的存储、扩容、备份带来了很大的挑战,给医院信息科带来了繁重的运维负担。
随着互联网医院以及云PACS胶片的推广应用,医院信息化部门也自然而然产生了这样的想法:能否将PACS影像数据也上公有云?一劳永逸地解决PACS影像数据的存储难题?本文将从业务性能需求、成本两个角度探讨该问题。
PACS业务系统的性能挑战
10年之前,一位患者检查产生的CT图像大约几百张,数据量不到100M,调图时间只需要2~5秒。目前,典型的CT检查一次会产生2000多张 500KB的小图片文件,数据总量达到1GB,压缩后数据量约为500MB。10年期间PACS影像的数据量增长了10倍,但是传统存储系统的性能却并没有提升。目前国内PACS影像调图的速度一般在20~50幅/秒,2000幅CT的调取时间为40~100秒,医生阅片时调图卡顿问题严重。
从网络带宽角度看,PACS影像数据量很大,属于高带宽应用。在医院内部,网络带宽可得到充分保证,各个大楼都通过独立的万兆以太网链路接入医院信息中心;但当访问公有云存储时,医院到公有云的网络带宽只有千兆,而且全院的医生共享这一条网络链路。
从网络延迟角度看,使用公有云存储之后,网络延迟会加大。医院内部访问数据中心存储设备的延迟为1~3ms,访问公有云存储的延迟为10~100ms。
使用公有云存储之后,医院和公有云存储之间的网络带宽会成为性能瓶颈,在医院业务高峰时段严重影响业务科室的工作效率。
因此,从医院业务系统的性能需求角度看,将在线/近线PACS影像数据(热数据)上公有云是缺乏可行性的。但将离线PACS影像数据(冷数据)备份到公有云存储,则另当别论,可以探讨。
成本
对于医院的HIS等业务,数据量小,产生的网络流量也小,因此上公有云后网络流量费用带来的成本可以忽略,但对于PACS影像业务,却需要慎重评估流量费用。PACS影像一次访问需要读取500MB的数据量,一次检查产生的数据,会被影像科初审、复审、门诊、人工智能训练等多次读取,一般是写入一次,读取6~7次。众所周知,经营网络流量是云厂商利润的主要来源之一。PACS影像上公有云,医院不仅要支付网络带宽租赁费,还要支付数据访问的流量费。网络上流动的不是数据,简直就是人民币……
云厂商能够通过分时复用的机制提高计算服务器的设备利用率,从而有效降低云主机的成本。但对于云存储,却并没有类似的机制能够有效降低后端存储设备的成本。用户需要为存储在云端的数据每年都支付费用,从长期来看,用户支付的总成本“可能”会高于本地存储方式。
业界实践
医疗影像数据是否“上云”,需要根据医院自身需求和规划来定,也不能一概而论。
对于二级医院或社区医院,将PACS影像数据上云,或者上区域影像中心,能够解决中小医院有设备拍片但没有能力诊断的问题。这些场景业务量不大,通过云端共享,获得更多医疗领域内的专家、学者和上级医院的支持,让患者就近诊疗、提升医疗体系服务能力。
对于业务量较大的三级医院,将在线/近线PACS影像数据(热数据)上云在技术和成本层面缺乏可行性。至于将离线PACS影像数据(冷数据)备份到云端的方案,则需要全面核算长期存储的成本,与蓝光存储等可选方案比较后决策。